常見病因

足部

 

足部相關疾病

 
  1. 足底筋膜炎
  2. 種子骨炎
  3. 痛風:
    常好發於拇趾的蹠趾關節處。患者通常無外傷病史,且會感到溫熱、脹痛、抽痛感。承重、走路時更痛嚴重,甚至腳垂下時也會有脹痛感。最常的描述是"拇趾熱熱的,好像快脹破了"。發作時尿酸指數不一定超標,有時甚至比平時更低,最準確的檢驗是抽取關節液,驗看看是否有結晶存在?治療除了消炎止痛劑外,還須每隔4小時口服秋水仙素,直到症狀消失或腹瀉為止。如果疼痛難耐。可先局部注射類固醇炎。若發作頻繁。會建議服用降尿酸藥物至少半年為止。
  4. 阿基里氏肌腱炎(又稱跟腱):
    腓腸肌過緊、空凹足、扁平足、上坡跑步、超過40歲以上、過度跳躍或跑步、突然極速增加運動強度、都是造成跟腱炎的成因。距離跟腱跟骨交接處上方2到6公分的地方是血液供應最差的地方,所以這也是最容易退化斷裂的一段。患者通常會在肌腱跟骨交接處或其上方2到6公分處有疼痛、肌腱增厚、活動時有異聲的現象。處理的方式包含牽拉與深層橫向摩擦按摩(重建腓腸肌與跟腱的柔軟度)、足跟墊(減少跟腱的張力)、足底rocker bottom (減少腓腸肌收縮所產生的拉力)、足弓墊(降低跟骨內轉帶給跟腱的扭力)的使用。因為類固醇會阻礙膠原蛋白纖維的合成,而造成肌腱的脆化,所以不建議局部類固醇的注射。
  5. 跟骨骨刺
  6. 脛後肌腱功能不全
  7. 第五蹠骨骨折
  8. 拇指僵直:
    拇指的蹠趾關節因為退化、外傷或第一蹠骨過長造成。慢性僵直的患者在走路時會覺得大腳趾的根部有疼痛感,而且鞋子底面(比蹠趾關節更遠端處"會有一傾斜褶痕。
  9. 扁平足
  10. 空凹足
  11. 咐隧道症候群:
    腳踝內側和足下方有麻、痛、刺的感覺,腳背不會有。輕敲腳踝內下方(咐隧道處)症狀重現。
  12. 跟骨痛:
    跟骨下方原本有大約1.5到2公分後的脂肪墊當做緩衝,由於老化或長期外傷會造成脂肪墊的萎縮,患者常感到跟骨底下的正中間處在長時間承重後,會有深層的鈍痛感。直接加壓此處會有痛點。
  13. 拇趾外翻
  14. 槌狀趾:
    這是因為遠端趾間關節屈曲變形,通常在遠端指尖關節的背面和遠端趾骨的腹面會結繭,這與鞋子過小有關。
  15. 爪型趾:
    有些空凹足的患者會發展成"蹠趾關節過度伸張+近端、遠端趾間關節屈曲"這通常是蚓狀肌和骨間肌力不足所造成的。     
 
淺談案例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服務項目